close

        123  

 

我看過很多心理輔導機構,對成長中的孩子提出呼籲,強調「當你遇到困難,或面臨解不開的結時,一定要求助師長,不要一個人單獨無助面對」。

       

這樣的論點,在我看來,似乎對,又好像不太對勁。

       

如果是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,我認為這類問題全程協助確有必要,畢竟小朋友欠缺人生歷練,遇事手足無措,茫然惶恐,大人們是該介入處理;不過若是對於已經成年的大孩子(就是上了大學階段),遇到困難挫折,若只有「習慣性」想著倚靠大人來處理解決,這就有待商榷。

 

別誤會,我不是說大孩子都不可以求助於心理輔導機構,或父母、師長等長輩,而是我常發現,大孩子遇到問題時,固然拉他一把、輔助他並無不可,但某些大孩子就誤以為「有人處理」就好,自己彷彿置身事外、甚至無動於衷!人家幫你擦屁股、清理爛攤子,這是義務嗎?當然不!自己起碼也該動動腦子,共同參與解決問題才對,而不是把問題推卸丟給別人,然後當事者屁股拍拍,揚長而去,毫不負責。

 

在大學課堂裡,我始終灌輸學生一個重要觀念,就是大學絕非高中、國中,那種「老師在講台上說什麼、寫什麼,台下學生就拚命抄、拚命背,不考的就不用管」氛圍。在大學階段,不管是學術研究或個人生活,都該是「自己思考、自己找問題、自己求分析、自己找解答」,教授或老師的功能,在於從旁輔助、建議與導正。換句話說,大學生要養成獨立思索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,除非在努力過後,實在無法得出答案,才由師長從旁協助引領,共同面對與處理;也有的時候,是由師長出題考驗,讓學生自行想出解題方法,藉此培育出主動求知、思索邏輯的健全人格,未來才能勇於面對日益險惡的社會人生。

 

可恨的是,近年來教育方針出了大紕漏,造成學生錯覺,好像捅出樓子、遇到困難,就是要請求他人協助,不能由自己悶著頭獨力承擔(到此說法並沒有錯),但求助之後呢?你要不要一起面對?當然要啊!誰說不要的?但我們教育「通常」只講到前半段,似乎有意無意間忽略後頭重點---除了求助,當事者也必須扛起責任,結合家長、師長與社會共同攜手,想辦法解決。

 

錯誤的教育觀念,會讓某些大孩子們養成「只要敢求助,有大人扛,我不必管,就可以海闊天空」的偏差想法;師長若不主動幫他解決學業或生活上的問題,就是「冷血無情」,就是「打混摸魚不適任」!糟糕的是,某些社會團體(我沒說誰,別對號入座)還會在後頭酸些「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快樂學習」、「失職的師長不會教學生」等等奇異論點,害得老師無所適從,搞得教育界像是烏雲罩頂似的壓力沉重。

 

教育要「快樂學習」?其實並沒錯,但不是沒有份際!懂吧?如果為求恣意快樂,學生自由慣了,硬是不動大腦、不去思考、不寫功課、不交作業、不做報告;捅出問題就推說老師不會教、不關心,那這算哪門子教育觀點?就跟我多次講到「人權議題」相同---人權重不重要?很重要!當然重要!沒有人說人權不重要;可是要講人權之前,必須先看看你盡了義務沒?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、不負責任,這個社會豈有不亂之理?

 

所以我說教育啊,不能只告訴孩子「懂得求助」,而是從旁扶持他、拉他一把的當下,更要讓他瞭解學習「負責任」、「主動面對問題與解決的重要性,這也是他該學到的義務關係。

 

關於這點,我就有深刻感觸,正好也有實際個案可供分享。

 

課堂上,我指導學生如何寫劇本、拍影片。某組學生因劇情需要,必須找個日式建築場景拍戲,可...可是.......上哪兒找咧?起初想都不想,就發個電子郵件給我,希望老師幫他們找個日式建築,最好離學校近一點,順便告訴屋主說我們要拍戲,這樣比較有效率些。

 

這什麼玩意兒啊?太沒禮貌了!於是馬上回信過去,先把他們全員訓一頓。我痛批這群不懂事的小傢伙,你們以為老師是負責找道具場景的嗎?如果什麼都要丟給老師幫你們找、幫你們想,那作業根本不用做,乾脆全丟給老師製作不就得了嗎?學生們竟然「委屈地」回應,說自己功課好多,都做不完了,老師人脈比較廣,老師連幫忙找個場景、這樣「一點點小小要求」都不肯協助嗎?難道我們就要這樣挨老師悶棍乎?

 

你說我該不該幫?別傻了吧!我火大了,先請他們釐清自身義務,同時盯著學生們一定要自己想辦法、自己去找、自己去談,硬要讓他們學習挫敗和動腦。被我強悍磨上幾天,這群大孩子終於在北投,找到一間蠻符合劇情需要的日式古宅,屋主不但爽快答應,還提供不少拍攝上的協助,這使得學生在交涉與製作過程中,累積了經驗,更學到如何去承擔責任,進而解決問題,獲得成就感。這不是很好嗎?

 

另一組學生更慘,問我到哪兒可以找到「飛機機艙」的場景?因為他們劇情中,有一大段都是男女主角在機上重逢的關鍵戲,只是學生課堂拍戲,總不可能把外景隊全拉拔到高空上拍攝吧?光是機票費用,連三歲娃兒都知道,那可是所費不貲啊!更甭提在飛機上拍戲的安全問題,還可能因干擾而遭其他旅客抗議,難度確實很高。

 

不過,我「照例」不告訴他們答案,要他們先蒐集資料,找了再說,又被他們抱怨「問老師也是白問」!但我堅持不講就是不講,就是要讓他們學著自行動手動腦,想辦法解決。後來,他們一路從航空公司詢問模擬機艙拍片申請被拒,到絞盡腦汁思索哪兒會有這樣的機艙場景(後來他們想過某個百貨城裡有模擬機艙場景,但還是吃了閉門羹);我默默觀察,發現他們被前一組同學嚇到,知道這老師「玩真的」,只好硬著頭皮努力去做,卻碰一鼻子灰回來;眼看完成期限逐步逼近,學生們努力多時仍身陷瓶頸,這時不出手不行了。

 

於是由我從旁引導,稍稍「點了一下」給些線索,最後他們「循線」找到一家兒童外語學園,裡頭教室剛好有模擬機艙(主要給兒童學英文時有個情境實景),而且場地非常棒,適合拍片,只是學園開出一個讓大學生難以負擔的租借費用數字,又讓學生愁眉苦臉地跑來找我,該怎麼辦?

 

怎麼辦?我都把線索提供出來了,自己該想辦法去交涉談判啊!難道還要老師幫你出面嗎?其實那個學園的「大掌櫃」,正好是我同班同學,彼此都先打過招呼,就是不能讓這群大孩子輕易過關,要給點考驗才行。

 

這組學生不得已,硬著頭皮找上學園裡的主任,拜託讓他們免費拍戲。這中間的確遇到不少交涉挫折,甚至對方在斡旋過程中,故意擺出高姿態,讓大孩子們傷透腦筋;然而,最後對方被這群學生誠意感動,決定無償出借,使得他們高興地又叫又跳,顧不得我這個老師在辦公室忙得不可開交,硬是打來電話報喜。

 

我冷冷地回應:「有什麼好高興的?還不趕快顧好進度,當心作業拍不完開天窗!」其實內心正替他們喝采啊!至少通過一項大考驗,想必又成長不少。

 

但考驗又接踵而至。學生們拍完這場在飛機上的戲,剪接時才發現「怎麼氣氛怪怪的」?原來錄影現場「太安靜」了,男女主角的對話過程中,根本沒有「環境音」陪襯---也就是機艙環境裡必有的引擎噪音,使整段戲的過程,很容易被觀眾識破--根本就是在地面上拍攝的嘛!

 

這下又該怎麼解決?學生們開會討論半天,得不出共識,據說「最沒有辦法的辦法」,可能就要派個組員真的去搭飛機,然後用錄音器材,錄下飛行過程中機艙裡的引擎噪音,再灌入音軌,藉以製造劇情中的真實情境。

 

這群大孩子就是以前欠缺訓練,腦袋單純又太直了,都沒想過一張國內線機票,少說也要個千把塊錢,而且又不是只搭一趟喔!就算回程改搭其他交通工具,費用依然是個大問題,更不曉得這樣做,效果到底好不好?另外,他們大概更無法想見,不少國內線班機所使用的機型並非噴射引擎,聲音是不同的。後來我主動問起,他們才怯生生地告訴我,現階段遇上這種說大不大、說小又不小的麻煩,搞得大家愁眉苦臉、心浮氣躁。

 

我依舊不把解決方案告訴他們。但提醒他們:與其思索如何將飛行中引擎運轉噪音收錄下來,腦筋何不轉個彎,想想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有什麼器具或設備,在運轉時,聲音跟飛機引擎的背景音有些類似?說不定一毛錢都不用花咧!

 

經過這樣暗示說明,他們恍然大悟,趕緊回到家中,戴起耳機,拿出麥克風,開始一一捕捉不同電器用品或馬達類設備的運轉聲音,去做個模擬,相互間交叉比對;最後終於找到最適合的「模擬噪音」來源--那就是一般家用熱水器!當瓦斯火力全開時,那轟轟吼吼的聲音,透過麥克風收音、搭配在劇情裡,還真有些神似呢!

 

有時候感嘆大學生,他們欠缺主動負責與解決事情的邏輯概念,是有些可憐,也不能全怪他們,畢竟咱們教育體制,少有教導、訓練他們獨立思考與實做課程,讓他們創意貧乏,變成「說一動就做一動」,被動得很;有時若沒指令就「根本不動」,甚至「根本不敢動」,那就更慘。還好在課堂上,我就像那該死冷酷又無情的游泳教練一般,不會下水的傢伙照樣踢下池子裡去,總要讓你喝幾口水、嗆個幾次;非到萬不得已之前,我絕不出手相救。畢竟每個人都有求生本能,不激發那種主動性與思考層面,那麼這個人恐怕就一輩子沉淪下去,處處必須仰人鼻息,或者挫折以終,豈不可悲?

 

不過你別以為我就是絕對篤行「斯巴達教育」的「惡魔教頭」,還是會考量學生能力,在超出他們思考與能力範圍時,提供必要協助。

 

就像學生拍戲過程中,實在找不到適合的場景、適合的道具,並經過評估後確定不可行時,我就要輔導他們改寫劇本,做其他方式變更,但不影響整體劇情結構為原則。或者明明知道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問題,但難度過高時,我也會帶領團隊,親自指導他們如何從現有資源或場景中,「偽裝」出真實度很高的情境,而且盡可能不花大錢。

 

例如有一場戲,描述女主角從機場長廊進入登機室、男主角在後頭追趕的整個相聚過程。學生拍戲當然無法進入機場管制區,可是要找到一座類似長度很長的平行電扶梯,還有登機室,老實說是有難度。於是我帶著他們到市區機場,從地下室通往捷運站的路途上,就有座長長的平行式電扶梯,可以偽裝成登機長廊(現在機捷台北車站與捷運北門站也有類似設備),然後經由與熟識的醫院交涉,將夜間人煙稀少的候診室(不會有人干擾)稍作改裝,就能充當候機室;再利用攝影機角度變化,避開穿幫鏡頭,加上剪接技巧,以及學生們自己找來爸爸媽媽、哥哥姊姊、同學們提著行李皮箱充當「臨演」,成功又簡單地就拍完這場戲,既逼真又不需要寫公文借場地,只花了兩百塊錢買塊粗布,精巧地遮住醫療器材和診療室的牌子。

 

於是從畫面中看起來,真的就像在大型機場的候機室裡拍攝,絕不敷衍。有趣的是被布遮蓋一半的醫療器材設備,遠遠望去,反倒很像候機室前常見的X光掃描機,更加逼真。

 

你問我怎麼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拿來充當場景?這些都有賴平日多觀察、記錄、建檔。我的筆記簿裡記載著密密麻麻的情報,一時之間或許沒有需求,但總有一天絕對用得著!也因為如此,我常在課堂上一再提醒學生們,別老是低頭滑手機,沒用的,遠遠不如趕緊「觀察」、「思考」、「判斷」能力培養,絕對是進入社會後必要的輔助工具,只是不曉得他們能夠體會多少,不免有些無奈。

 

課堂上光是討論如何尋找適合的拍攝場景,學問就很大,更不用說劇本內容合理、精彩度,以及演員演技、燈光、拍攝及剪輯技巧........等等,那是個工程浩繁、釐清不易的關鍵細節,當老師的如果不耐心解說,學生們自然學不好,等於害了他們,因而我變得更囉嗦、監督得也更精細。

 

學生們從這樣的訓練過程中,一方面學到獨立思考的技巧,同時也藉由必要時,老師親自引導實務操作下,無形中養成自己動手、自行負責、自行解決的好習慣--還順便享受「偽裝」樂趣,讓他們大開眼界!他們高興地體驗到,原來經由動腦及創意巧手,畫面中的「視界」,竟然可以變得如此有意思。

 

當學生畢業寫給我的卡片中,不斷回憶那段「艱苦但甜美」的學習過程,肯定這道訓練讓自己成長不少時,我相信這種教育方式,比起一面倒偏向所謂「正向思考」--每天不停討好讚美學生多棒多厲害、卻又不給予嚴格訓練養分的畸形教育,應該會更適合這群大孩子們。

 

每每在新聞中看到有大學生酒駕肇逃,躲在父母羽翼下不敢出面承擔,還有都二十歲成年了,上學還要媽媽幫忙打理儀容、繫鞋帶,不禁搖頭嘆息。孩子皆已成年,都擁有投票權,必然須具備思考判斷能力;如果不放手讓他們自行承擔,最後還是會「反噬」回來,苦了長輩們。我們固然可以從旁協助他們解決問題,但絕對不可「越位」去代替他們,或者直接下指導棋,畢竟這是他的人生,該為自己負責,該由自己主導;我們可以讓他們「信賴」,但絕不能變成「倚賴」。

       

叫人感嘆的是,關於這點,還有很多父母、師長,以及某些社會團體,到目前為止依然搞不清楚狀況,老在大聲疾呼「苦,絕不能苦到孩子」......。

 

好啊!既然不要苦到孩子,那只好請苦自己一輩子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其錚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