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050119.jpg 

 

       大阪讀賣電視有個叫好叫座的綜藝節目「秘密のケンミンSHOW」(在「日本電視網」(NTV)系統作全國播映;台灣「緯來日本台」播出時命名「日本大國民」,後來改為「日本妙國民」,現又更名「妙國民糾察隊」),專門蒐羅全日本四十餘縣府道的在地風情、習俗、怪聞趣事、特殊文化,每次播出時,收視率大致上都有13%至15%左右水準(關東地區調查數據),相當受歡迎。

 

       有一集談到由大阪發祥的美食「章魚燒」(たこやき),特別強調大阪家戶幾乎都有專門製作的「章魚燒機」(真的嗎?),而且自幼就知道怎麼幫「章魚燒」翻面,熟練且快速。節目製作單位怕各地觀眾不信,特別實驗讓高中生、國中生、小學生到幼兒園生,都來分組試試看,結果每個受試者還真是武功高強、有模有樣,只消用根竹籤,翻得又快又圓,精準無比。這也難怪,「章魚燒」乃自大阪起源,早已深植人心,成為最具代表性、最值得自豪推薦的在地美食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如果沒記錯,「章魚燒」最早起源於1930年代的大阪西成區食品製造商與食堂「會津屋」。當時流行用醬油醃製牛肉做成燒肉,而後到1935年(昭和10年,民國24年),漸受「明石燒」影響,加入章魚、雞蛋,而慢慢成為「章魚燒」雛形,最後以此命名。

 

       現今「章魚燒」口味多樣,不過「基本款」概以章魚、雞蛋、麵粉為主,增添蔥切片、紅薑絲,及加入紅蝦肉末、噴點美乃滋沙拉白醬、撒上青海苔與柴魚片為主。至於像京都局部地區還加高麗菜絲、南韓和新加坡店家將湯汁加入圓球中,以及傳播到世界各地,改採不同於日本的當地食材元素,由於花樣太多,一時講不完,則不多贅述。

 

       昔日「章魚燒」以高湯及醬油風味為主,直到1948年(民國37年),專為炸豬排設計的風味醬油發明後,很多店家都紛紛採用。而如今,幸好還是有老店堅持高湯與醬油風,保持傳統之味。不過聰明的日本調味料製造公司,還是推出專為「章魚燒」風味設計的專用醬油,而成為日後路邊攤、專門料理店愛用的調味聖品。近年來更有研發「隱形之味」,將乾燥紅薑混入的「章魚燒發酵調味粉」,風味更趨近一般手工製作的「章魚燒」,廣獲業界好評。

 

       只是現在大家一提到這種調味料,多半會存疑,畢竟前陣子「塑化劑」、「毒澱粉」這類事件報導多了,不曉得吃多是否有害健康?

 

       時光再倒回二次大戰結束後初期,日本百廢待舉,力圖振作,當時只要有任何可以賺錢的機會,大家都會一窩蜂地搶著做。而販賣「章魚燒」的店家,由於週刊雜誌的大力報導而迅速倍增,光是1955年(民國44年),大阪市內的「章魚燒」店家就多達五千家!到了1960年代中期,關東地區的東京等地,也開始見到賣「章魚燒」的路邊小攤,銀座還有路邊攤商家,將蝦肉加入章魚中,其獨特風味,也廣受人氣歡迎。直至1990年中期,「京(東京)章魚燒」店大幅擴張,成為連鎖店型態,可見這種日本國民小吃,其經濟效益之廣博。

 

       「章魚燒」起源自燒肉,但燒肉並非圓球,又怎麼變成這副圓滾滾樣子呢?其實「燒」的本身可以是像「蚵仔煎」一樣「躺平」,也可以堆疊像塊「餅」,而後由於半球狀的鐵板模具發明,比較適合於章魚、麵粉加水這類食材均勻加熱,也可讓自動化機具,在使用起來較有效率。當時另一種「兩面式」加熱模具,能使調理出來的「章魚燒」狀如「釣鐘」,不過就算花樣再多,圓滾滾的形狀比較簡單,又容易討喜,還是成為主流。

 

       曾有段時間,業者喜歡用鋁製模具,因為它較為輕巧、移動便利,不像鐵板如此厚重,會扛死人的;只是後來日本學界研究發現,常用鋁製品,可能會容易誘發人體腦部病變,燒出的味道似乎也不太對,加上鐵具製造業者大力鼓吹「多用鐵可以補充鐵質」這類言論(真的嗎?那你抓來啃一啃、磨磨牙不就更好?我是不太相信的),後來仍回歸鐵質模具,畢竟可讓食物受熱均勻、溫潤些,這是重點。

 

       這款日本國民小吃美食,當然也會成為冷凍調理食品商的開發鎖定目標,如同台灣冷凍食品中,可以吃到羊肉爐、薑母鴨、肉粽、包子、饅頭、餃子等在地小吃是一樣道理。在日本某些超級市場,可見「球燒」(ボール焼き)這類流行商品,基本上就是「章魚燒」,那是在家開派對活動,或幫助「懶人媽媽」下廚的利器。

 

       聽說日本部分地區便利商店有賣「章魚燒」,就像我們台灣超商「茶葉蛋」、「烤地瓜」一樣普及;只是當年旅居日本時,我通常都到大賣場消費比較省錢,便利商店倒是少作觀察,也從沒看過。倒是有點納悶:「章魚燒」要是真的在這種便利商店販賣,怎麼克服濃郁的柴魚味呢?那可不是人人都愛的味道喔!至少我覺得它有點像臭襪子;況且,如果用保溫器皿「蒸」著,味道還能像剛「燒」出來一樣美味嗎?

 

       順帶一提「章魚燒」所使用的裝載器皿。早期環保意識尚未普及的日本社會,都是使用那種用過即丟的發泡保麗龍、長得像木船的「舟皿」,如今則升級用紙製容器,不過即使要外帶,還是可見店家用舟狀的包裝紙容器。至於餐具,攤子和便利商店,一般都提供牙籤、竹筷或竹串,跟咱們台灣吃夜市的鹹酥雞一樣,就沒什麼值得好介紹了。

 

       台灣在1990年代(約民國70至80年代),也引進這類「章魚燒」連鎖店和攤商,散見於各大夜市或店鋪食堂裡。我從小被養成吃正餐、少吃零嘴習慣,而且一定要吃鹹的;像這種以甜味為主的「章魚燒」,連塗上醬汁都偏甜,說真的,實在很難對上我的胃口。據說有的店鋪不用美乃滋沙拉白醬,而是改用煉乳!天哪!這就更甜、更不適合我這種「古墓派老頑固」的胃,吃多了肯定不舒服。

 

       胡謅這麼多,只是簡略介紹日本大阪的「章魚燒」。下次你若有機會一遊日本,不妨嚐嚐看;我知道有些朋友無法接受柴魚、美乃滋這種甜甜鹹鹹的複雜口味,但畢竟是人家在地美食,說什麼都該嘗試一下,也算增廣見聞,不虛此行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其錚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