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3  

      很多時候,當我們在勸親友拋開悲傷情緒、轉為正向時,總會用自以為是的詞彙,告訴對方「別想太多」、「想開一點」、「沒有什麼過不了的難關」、「別怕,我會陪在你身旁」、「唉喲!別鬧了,我所碰過的倒楣事簡直是你的N倍耶!我都捱得過來,你當然可以」等等這類屁話。

 

      這類屁話講了並不構成犯罪,但自己不是當事人,這種無論正向或反向「激勵」,套用於正陷入黑暗情緒幽谷的人身上,未必是個好辦法,有時不但不能達成效果,還可能會引發更大的負面效應,殺傷力更強。

 

      正因為在我們求學過程中,學校不會教我們怎樣處理負面情緒,老師也不會告訴大家,當你或你身邊的人遇到這種負面情緒時,該如何應對、幫忙化解,所以很多時候,我們只能學著長輩或電視連續劇主角的口吻,去安慰、去勸解、去疏通,內容不外乎就是本文剛開始說的「要想開」、「別想太多」、「你一定可以走出來」這類陳腔濫調,我們似乎也只會講這種屁話;偶爾也曾聽過有人安撫是用激烈手段,罵當事人「哭?哭啥?哭屁啊!快去洗洗睡啦,明天又是一條好漢!」,但無論怎麼看,總覺得在人際互動中,這可是我們最欠缺學習、也是最薄弱的一塊。

 

      以前服役時,收到來自軍中不同單位的「麻吉」長信,哇啦哇啦講了一堆。他說他們隔壁連伙房班學長,女友不久前還情義恩重地,不辭百里從台北南下,前去位於山區他們那個「鳥不生蛋的鬼地方」會客,兩人卿卿我我曬恩愛,羨煞一堆單身又寂寞的阿兵哥,大家抽著菸屁股,看得挺不是滋味,學長則超有面子。豈知兩週後,學長接到女友喜帖,但新郎竟然不是他!天哪!這種鳥事在營隊中轟動一時,議論紛紛,學長因此大受刺激,突然變得失魂落魄,輔導長自然要主動安撫情緒。只是「輔仔」大概也沒受過什麼專業心理諮商訓練,老用「天涯何處無芳草」這類詞彙(他程度或許也只會這樣)去勸,學長聽著聽著,把蓄積幾天的怨與痛,一次爆發開來,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驚天動地,連隔壁營房菜鳥們都聽得清清楚楚。輔導長慌到也詞窮了,反正就是不斷繞著「別想太多啦」、「下一個女人會更好」、「男子漢要向前看」這種屁話,拍拍學長肩膀,打發打發也就過去,算啦。

 

      學長接受「輔導」後,看似恢復正常,但依然眉頭深鎖,不與人交談,連他們幾個調去伙房支援的菜鳥,都不敢跟他多吭一句,怕他又情緒不穩。據說數日後凌晨輪他站三五哨(早上三點到五點),儘管全連阿兵哥白天被操得跟狗一樣累,但半夜酣睡到一半,聽見「砰」槍響,還是本能敏感地嚇到跳起來!你大概可以猜出到底發生什麼事情,反正就是一條被要求「向前看的好漢」,藉著槍就這樣魂歸西天,哨所內牆上、地上滿是「豆花」跟「蕃茄汁」(這不用多說,你應該知道是啥)。「麻吉」說,即使經過清理之後,在那兒半夜單獨站哨的弟兄,每個都硬著頭皮,嚇得冷汗直流,稍有風吹草動,馬上跳出哨所,打死都不願進去。

 

      看過這種悲慘事件後,我開始思索,當我們在安撫或勸誡情緒受打擊的人時,到底該用什麼態度來做才對?直到退伍進入社會職場開始,又有更深層的體會。

 

      那時任職的公司拿到案子,要做關懷殘障人士的公益廣告,創意團隊想出用名人代言,還要用溫馨的歌與舞,意圖呈現出「你並不孤獨,因為有我在」的味道。當時的我年輕白目,直率地提出疑問:「拜託喔,這些名人忙都忙死了,要是這些殘障者真有需要,名人會陪在他身邊嗎?」結果被創意總監狠訓一頓。我從此乖乖閉嘴,只是無法認同這種廣告宣傳,畢竟名人只是代言,根本辦不到嘛!

 

      說也奇怪,此後就有不少公益廣告也跟著有樣學樣,找了不少名人代言,針對關懷弱勢、提倡社會和諧……..等等議題,清一色都用溫馨手法,不外乎還是「你並不孤獨,因為有我在」這類調調,公家機關更愛用「關心您」當口頭禪(對不對?請自行上網查),越看越覺得悲哀。我相信不少弱勢族群,會被這種宣傳廣告打動心弦,產生共鳴,甚至有不切實際的想像,可是一旦真的遇到需要安慰陪伴的當下,是不會有人在旁的!廣告優美辭藻襯托出高雅意涵,到最後終究只有你孤獨一人。誰會關心你咧?這很殘酷、也很現實。打擊大不大?當然大!

 

      有個資深廣告人教訓我,叫我別對這種廣告產生懷疑。因為這賣點除了名人,就只是一種「意象式的隱喻」,懂不懂?不是騙他們啦,而是一種…….怎麼說,意思是「社會沒有放棄他們」而已啦,每個殘障人士都應該知道,也都理解,你就別扯遠、吹毛求疵啦。

 

      唉!我就是不懂啦!後來很快離開廣告界,回到電視圈裡做節目,看盡螢幕前後的人生百態,感觸又加倍深刻。

 

      很多人都說電視圈很複雜,我倒覺得每個行業都一樣,舉凡這個行業會發生的事,每個行業都有可能發生。像是這個行業有想不開的、鬧情緒的、躲債跑路的、吸毒自棄的,哪個行業沒有?倒是大家安撫勸誡的方式還是如出一轍,結果原本出自於好意,但最後導致悲劇下場的,依然層出不窮。

 

      為什麼?我想了很久,總算歸納一個結論,叫做「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的痛?

 

      我們不是當事人,不知道當事人苦到什麼程度、痛到什麼狀況,他們可能強自抑住內心傷口酸楚、積鬱、壓力,只為了偽裝出堅強不被打擊到挫敗的形象;有的則是守不住、快要潰堤了,非常需要旁人安慰拉一把,卻又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情緒。所以我常看到有些明明情緒已經出現問題的親友,還滿臉不在乎、冷漠無表情,或者呈現嚎泣、喃喃自語、暴怒情緒等兩種極端。

 

      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太欠缺同理心,過度自以為是,因此常看到有些旁人閒言閒語,批評受挫者冷漠、裝酷、不識好歹,或者脆弱、討拍、媽寶、還沒斷奶……..,這類言語或許可以代表這社會不少人、對於受挫者的刻板印象,就像網路酸民帶有些挑釁霸凌意味,只是我更擔心每一句說出口的話,不管是傷害、嘲諷,還是真正關懷,到底是否深知當事者痛在哪裡、有多麼痛、痛到會有什麼後果?長久以來,我們勸慰、安撫,果真能讓對方「想開一點」、覺得「沒這麼嚴重」?如果今天主客易位,你變成那個當事者,你聽到人家對你說這種屁話,能否接受?是否有效呢?

 

      後來我到大學兼任教職,跟母校心理系輔導老師做過一番討論,他告訴我某些方法,加上自己找到相關書籍研讀一番,實際運用在真正的個案身上,領悟到如果要安撫情緒受挫的人,對方未必要你馬上出個主意、給個答案,而是需要有個人可以傾聽他吐露心裡的話,因此,這時更別急著下指導棋,靜靜地聽就對了。畢竟對方願意告訴你內心話,代表他真的信任你,這點很重要;至於幫忙想出解決方式,除非真有把握,否則最好跟當事者一起商量研究,但最後決定權還是在他,別武斷強制幫人家下最後決定(本文後頭還會再提醒你)。

 

      擔任教職十多年生涯裡,曾經救過幾個大孩子,他們共通特點,果真就是冷漠、不在乎、沉默,或者情緒崩潰到無法控制,就這兩種極端。

 

      有個學生不跟同學互動,屢遭排擠,連她的班導都說「救不動」,在我課堂上表現也是一臉不屑,然而我看到她在我下課收拾物品時,躲在教室外、透過窗子瞄我,還不只一回,像我這種「眼尖的」一看就曉得,這其實在散發求救訊號,於是請班長幫我發訊息給她,如果有任何事要找老師商量,隨時可到教師休息室客廳來。

 

      等上好幾回,始終落空。第七次,她果然來了,仍然一臉戒心、酷樣,一般人看了大概很不能接受,怎麼要人幫忙還臭臉迎人啊?我知道那只是「表皮防衛」,沒多說,僅要她坐下,給她一杯開水,問她有沒有什麼事情,老師不見得能幫上忙,但樂於傾聽。她一聽,彷彿觸動心弦深處最脆弱的一塊,僵住長達幾分鐘時間沉默後,才卸下外表那嚴肅偽裝,開始嚎啕大哭,哭到無法控制,我沒制止她,只遞上一張張面紙,靜靜等待她哭完要說些什麼。

 

      等她情緒冷靜,娓娓道來,才知道她是個「同志」,原本畢業後計畫跟「另一半」結婚、一起出國留學,但這種單純美夢,果真想得太簡單,現在遇到雙方家長百般阻撓,她自己在學校本來就不得人緣,還被叫汙名化綽號「死人妖」簡直是重重撞擊,萬念俱灰;現在,她們倆不知所措,這幾天想著,要不然就一起跳樓死了算吧!

 

      長達半小時的心聲吐露,我沒有吭一句話,靜靜聽完陳述。她說完,凝視著我,彷彿要我出主意,我則是先告訴她,很高興看到她願意把我當成可以信賴的長輩,但我可不擅長講噁心的場面話,什麼「我們都是一夥的」、「老師會幫妳解決」,才怪!我沒這麼偉大,但要先聲明,老師從不歧視「同志」,也不會干涉。如今遇到如此困難,是該想想怎麼解決;然而自殺不可能解決所有一切,我以一個通靈人立場告訴妳們,等妳們倆都當了鬼就曉得,固然在陽世間「解脫了」,但在陰間還會有更多麻煩,更甭說妳們留下一堆爛攤子要倒楣的家人解決,這不太厚道吧?況且收這種屍,實在非常不衛生、很噁心耶!

 

      她一聽,「噗嗤」笑了出來,沒想到這老師觀點如此「另類」。我呢,看到她笑了,趁機把自己從小到大遇過類似挫折、重創,也跟她一起分享,像講故事一樣,讓她聽得嘖嘖稱奇,也覺得不可思議。她反問我,難道在人間曾經活成這樣痛苦,不會想自殺一了百了嗎?

 

      我回應她,遇到重大創傷接踵而至,無能為力,怎麼不會想自殺呢?說堅強那是騙死人的啦!所以我能體會想自殺的痛苦,畢竟當時被逼到走投無路;昔日不管在學業、在人際關係、在家庭、在職場、在各種情境裡,很多時候我都被迫扮演「魯蛇」(loser,失敗者)角色,承受著挫傷、不被尊重、遭到拋棄的沉重壓力,到哪兒都被排擠、嘲諷,連在家都被擱在一邊晾著當隱形人,沒有受到真正關懷,試問:誰不要面子和尊嚴?

 

但人總要爭這麼一口氣,這樣死了很不值,也不甘願。藉著冷靜下來深入思考,想想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這樣的後果?事出必有因嘛!好,我參考了一些書籍,試著拿出了紙,把挫折、麻煩逐一列出,然後認真思考並寫下原因,如此一來,就會清楚看到,原來自己個性上,其實也存有許多潛在缺陷,錯誤全都歸咎他人不盡公平;接著,我開始針對這些目前所遇到的狀況,想出如何解決的方法,並把處理過程中又可能碰到的阻礙逐一列出,並抽絲剝繭研究怎麼克服它,最後就會從這張紙上完整看到,我從自己弱點缺失、想出解決方法,到可能發生的問題或副作用,以及該怎麼再次處理,全都掌握了。

 

「啊?老師,你一下子就想出來、也列出來了嗎?」她顯得很吃驚。

 

「那當然不!」我告訴她,「那張紙我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寫到完整,中間也曾經詢問了自己可以信賴的長輩、朋友,慢慢把潛伏於內心的問題、障礙、能力全都挖掘出來;當然要想出解決方法,除非自己是天才,否則仍然需要協助、引導、推敲;再加上信仰、向神明祈禱,以及多方閱讀蒐集資料,這才知道該往哪條路走。就跟妳從甲地到乙地,路不熟,就要看地圖研究一番道理相同。像是要怎麼走最快、最方便、最不會塞車,或者利用哪種交通工具,這些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做的分析,拿來運用在自己的人生,其實很熟悉,並不困難。」

 

她聽了,覺得有道理,謝過之後馬上打電話找「另一半」商量,宛如發現新大陸一般興奮。後來,我看到這個學生慢慢變了一個人,對人不再冷漠、排拒、孤僻,可以開始融入互動及學習,而且也試著把我分享給她的方法,傳給其他同學,很簡單,就是一張紙,列出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法,全寫在上頭,但別忘了同樣要寫出每種方法可能的副作用,以及「再解決」的辦法,於是,所有解決問題的來龍去脈、流程,因此可全盤掌握。當然,在過程中最好也能聽聽可信賴的旁人建議,應該更完美些。

 

      如今,這兩個大女孩已經聯袂到美國舊金山,是否結婚不得而知,但看到兩人寄來的甜蜜合照,應該是過得非常快樂,結不結婚顯然已經不是首要之事了。

 

      午夜夢迴時,有時會捏把冷汗地想著,若是當初對著這學生,只是應酬式地喊話「妳的苦我都知道」、「想開一點就沒事」、「不要鑽牛角尖想這麼多」,甚至斥責她「與其搞同性戀不如先把功課搞好」,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?她與她的另一半還會留在世上嗎?那是兩條人命哪!想想就覺得語言殺傷力非常強烈,不可不慎。

 

      所有勸誡互動的結果,未必都是圓滿。我不否認,自己也遇過頑固不聽、硬是執意傷害自己的人,難免心有挫折,但也只能自我安慰盡力就好,畢竟要是啥都能幫忙解決妥當,那我就是神仙了。

 

      倒是提供給各位,當你要幫助、安慰或激勵受挫折的人,首先請務必務必把「同理心」放在前頭,站在當事者處境去設想:「如果今天換成是我,該怎麼辦?」可別把自身想法硬套在對方身上。光是「別想太多」這句,很多人說來容易順口,然而陷入泥淖中的當事者聽來,怎麼可能「別想太多」?這種話很難說服、接受,最後反感一句「謝謝再聯絡」,無濟於事居多。

 

      接著,「少說多聽」更重要,盡可能不要插話,避免打斷受挫者言語思緒,方能讓傾聽效果更好。

 

      附帶提出一點,就是建議長輩千萬別用「人生經驗」去強壓、套用在年輕一輩所發生的問題,這也是我在與學生互動時的深刻感觸。當代的年輕人,無論思維、做法,甚至是大環境,都已經大不同了。基本的處世原則、道理、道德可以分享及告誡,不過解決問題的方法,則必須考量到他們這個世代,所接受的教育過程、環境和人生體驗,與長輩那個世代相比差距甚遠。他們遠比我們脆弱得多,但我們老人的創意卻絕對比不上他們,因此互動難度會增高無庸質疑;只是別倚老賣老,要懂得變通、尊重、適時疏導,否則你就會看到更多家庭親子之間的火爆衝突,或者社會失控暴走層出不窮,因為很多年輕人就是煩到不想聽,寧可賭氣走錯路、想去死一死算了,也不要跟這些老人多吐露半點心聲。為何?因為根本沒用嘛!宛若雞同鴨講,無法溝通。

 

      我倒也不是要咱們這群「老屁股」,為著想打入晚輩圈子,苦思如何去討好年輕人,或者刻意降低輩份稱兄道弟當朋友,在我眼裡,這些都未必是良方,且日後副作用會更大。我就非常堅持,明明當爸爸、師長的人,就是爸爸、師長,幹嘛裝什麼可愛咧?何必委屈求全想去當「年輕人的麻吉」?根本不必要。最重要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職分,畢竟我們還是個長幼有序的社會,任誰都不能否認,更何況一旦打破這道界線,這社會必然亂了、散了;因此,謹守身分份際有其必要。

 

      好,回到關於溝通、解決問題的技巧。前述所言用一張紙列出問題與解決方法,這是我常用的技巧,但並不是唯一策略,方法千百種,端視你如何選擇運用,連圖書館這類傳授溝通書籍典藏極多,或許可提供參考。只是我要再次強調,無論長輩對晚輩、平輩對平輩,一開始建立「接受」和「信賴」氛圍至為關鍵,也確實比較困難,不過一旦突破,「頭過身就過」,就會比較好辦了。

 

      我喜歡和前來求助的朋友,一起到戶外走走,邊走邊聊、互助前行,或者到個花園餐廳,在愉快的氣氛下大快朵頤;當然開門見山坐下來談也可,不用侷限談論話題。總之,營造一個良好的互動環境,先瞭解掌握周邊狀況,再於不經意間逐漸帶入主題核心,這需要技巧沒錯,不過歷經一次次失敗之後,任何人都會抓到關鍵,就會得心應手了。

 

      這就像日本富士電視(CX)有檔連續劇「大使閣下の料理人」一樣,劇中描述派駐到越南的大使,為了推銷日本高鐵技術等議題,竭力與越南官方建立良好關係;然而由於一時失誤,遇到波折,後來好不容易終於邀請到越方關鍵決策人物,到大使家餐敘交誼,不過對方早有盤算,言明「不談政治」,否則取消,令大使苦思不已;後來央請大廚製作「別有意涵」的餐點,每道菜都暗示著兩國密不可分的友好關係,再經由大使誠懇解說,動之以情,逐漸融化對方原本高度提防警戒心態,也就比較容易切入正題了。

 

      除了「同理心」、「營造互動氣氛」,如何想出解決方法、做最後決定,這點我倒要再三建議各位,千萬不要自作主張(因為這就不見得「同理」了),應該是拉著受挫者一起思考,進行沙盤推演式抽絲剝繭,再讓當事者自己去選擇決策。我不是心理諮商專家,不曉得這樣的方法對不對,但所累積的經驗中,我覺得很多求助者是需要傾訴、需要引導、需要解方沒錯,只是常有依賴傾向,若未來照著做卻不成功,這個好心幫助者,往往常被當成「仇人」看待,引來「好心沒好報」的喟嘆!既然如此,那麼就從旁輔助受挫者思考、分析、決策就好,畢竟我們都無權為他人選擇人生怎麼走,能幫的就幫,仁至義盡即可;這絕非「撇責」,各人還是要為自己負責,依賴不得的。

 

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的痛?」或許下次聽到這樣的求助訊號時,我們都能夠以一個比較成熟沉穩的態度面對、協力,而不是幫倒忙。我是有些遺憾,深感咱們由小到大的學校教育裡,絕少提到互動溝通技巧,甚至連某些大學傳播學院的口語傳播相關課裡,關於實用說服演練,我也覺得嚴重不足;或許是我的偏見,只是看到好些這類科系大學生,連基本溝通都似懂非懂,可以想見整個教育體系裡,我們多麼欠缺這類技巧。

 

拉拉雜雜談這麼多,無非就是希望大家多學一些溝通技巧。我不敢說學了就會「降低社會暴戾之氣」,或者「創造祥和樂利社會」,那包袱太沉重啦!若至少能幫忙你周遭受挫親友,降低一兩個想要傷害自己、或有自殺念頭的人,進而成功脫離黑暗幽谷,迎向該走的人生道路,那麼你就該開香檳慶祝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其錚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