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7  

民國一百年夏末,在台灣某個悶熱夜市裡,日本女諧星藝人柳原可奈子與山田花子,正坐在庶民攤位上拍攝節目。劇情好像是設定她們要「愉快」品嚐本地美味小吃,然而在攝影機尚未開錄前一刻,兩人表情看來似乎並不愉悅,勉強望著碗中食物,顯然表現出「敬謝不敏」、「騎虎難下」,卻又不得不吞下去的尷尬樣子,直到導播手指著她們倆開始演出,臉色馬上大幅轉變,快樂地一口接一口,彼此相視,還大呼過癮。

 

後來問問旁人,大概瞭解裡頭可能有某種食材,是日本人比較少吃且不太容易接受的(不曉得是哪一項?)。只是她們倆工作在身,不對味也得乖乖吞下去,還要敬業裝著快樂模樣,真是為難她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

因為是聽旁人說明,我不曉得事實情況如何,只能姑且信之。不過,當年她們來訪,是否由我們觀光局出面安排招待、作為台灣觀光宣傳之用?倘若如此,那麼在設定各種餐食項目上,官方更應該針對不同族群的外來客,作不同程度設計,並注意是否有忌諱或無法接受的味道,否則,訪客興致沖沖地來品嚐台灣美食,卻有可能遭受「驚嚇」或「勉強入口」待遇,這就不該是我們的待客之道。

 

看這個外景隊作業方式,想必是要拍攝回去給日本人看,除非製作像「珍奇異獸驚世料理」這類節目……,不過夜市裡應該沒有這類食材和料理方式,只是再看著她們拍完後,暗地裡仍然面有難色,心裡多少有些不忍。

       

或許以上所見及聽聞是個誤解。特別是這類日本諧星蠻會「搞怪」的,容易造成旁人錯認其意,只能用推測來作個評論,易偏於主觀,若真有謬誤發生,敬請見諒包涵。

       

不過回歸話題,當然啦,你可能會說,每到一個新地方,不去嘗試新味道,哪知美味?這不就是旅遊樂趣之一嗎?話說如此,但每個人思想觀念、口味喜好、宗教信仰、文化理解各有歧異,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意這個觀點,也不適宜使用「膽小」、「沒勇氣」來批判「不從者」,最重要的是,旅遊應該讓人感到安適、寬心才對。

       

身為地主,不管是全世界哪個族群,看著外人時,都很容易陷入並犯下「我覺得OK,為什麼你就不OK」的盲點。

       

我以前就出了個大錯。那時每回遇到來台學中文的外國學生,習慣上都會先帶去接受「臭豆腐」洗禮,自以為一番好意,想讓他們嚐嚐有趣又好吃的台灣美食,但其實是「凌遲」他們!學生們回住所後身體不適好幾天,不斷地漱口想沖淡臭味,印象很負面;如今回想,還真是罪過!罪過!我始終沒有反省到這一點,直到後來前往菲律賓採訪時,這才恍然大悟,學到教訓。

       

在菲律賓,我看到馬尼拉街頭小販賣的「怪蛋」禽類胚胎(俗稱「鴨仔蛋」,Balut)點心,當地人視為珍饈美味,卻讓我兩眼發直、頭皮發麻!別說看到那「異形」簡直驚悚,光聞到怪味兒都要吐了!當然,入境隨俗,不好多所批評,只能敬而遠之。小販看到我面有難色,趕緊解釋「這可是人間美味耶!」,旁人也鼓譟「這麼好吃的庶民美食,豈有不吃之歪理?」,但,抱歉!我這個外來客都快傻眼了,這一味實在難以入口,連拿起湯匙挖蛋的勇氣都沒有,只好臉色鐵青,勉強擠出笑容快步離去,當地人還一副「遇到個蠢蛋」表情望著我,似乎我才是真正「異形」。

        

到「塞外大漠」這類的內陸型國家,也有類似經驗。一隻肥羊腿,二十幾個人圍圈唱歌、接力傳遞啃食,有人能接受,有人因衛生觀點不能苟同,但羊腿已經遞到你面前,主人盛情招待,你是吃或不吃?不吃是否「不識抬舉」犯眾怒?吃了是否又會有所憂慮?很多人都會說「吃啊!幹嘛不吃?」,但真的哪天遞到你面前,夾雜眾人口水臭與羊臊羶味,你真的會「愉悅」地吃下去嗎?可就是個大問號了。

       

你若問我吃不吃,我是會吃,總是要入境隨俗,尊重人家生活方式,只是回旅館後必定抱廁狂嘔,絕不給人看到!說穿了也是受罪。

       

歷經過幾次在國外簡直「驚濤駭浪」的「美食」經驗之後,我學乖了,往後在招待來台外國友人用餐前,會更加小心菜單選擇,先作個小小調查,掌握狀況;倒不敢自誇有多貼心啦,總不希望自認為美食好料端上桌,聽不到友人掌聲和讚嘆,反而一臉愕然呆滯,別說是賓主盡歡,我看恐怕是終身難忘,再外加拒絕往來。

       

常覺得好些台菜料理名店,既然天天都在接待日本和歐美客人,更應該小心某些食材上的運用。比方說酸辣湯裡,經常會放的豬血塊切條,部分日本人是根本不敢吃的,萬一知道裡頭有這玩意兒,臉色絕對驚恐不已、誰還敢再吃?因為我已經遇到兩次不同的日本友人來訪,撈起湯中豬血塊切條,猛問我這滑溜溜的到底是啥玩意兒?我看湯已經喝了一半,當然不敢明講,只好撒謊稱之「木耳」,只是這個謊撒得不夠高明,因為再怎麼笨的人都知道,兩者之間口感差很大嘛!就算改稱「蒟蒻」,也只有我這個白痴才會自我催眠相信。

       

後來我建議某些餐廳,應該把菜內使用食材予以翻譯,置入菜單,讓外國客人一目了然,再決定要不要點。不曉得這些大餐館是否接納我的愚見?但我相信是有必要。

 

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動「新南向」政策,許多東南亞國家旅客來台,姑且不論這成效好或不好,我知道爭議非常多,倒是意外發現越來越多餐廳取得「清真認證」、「穆斯林餐旅授證」,讓這群外來旅客用餐無後顧之憂,確實是個進步。

        

我並非否定「入境隨俗」這個觀點,「入境隨俗」是尊重與融入,但盼呼籲各界,在面對外國朋友來台時,若能夠為他們多設想一點,絕非壞事,更無關討好或媚外;既然要賓至如歸,那麼站在對方立場考量,或許更能促進彼此好感,增加支持度。

       

嚴長壽先生在著作「我所看見的未來」(天下文化發行)中提及,我們若要以美食行銷台灣,必須同時規劃國際人士習慣的料理才行;就算同為西方人,飲食偏好也不全然相同,即使是「鄰國」,差異性恐怕就非常大。

       

比方說,同為西歐國家,德國人較少吃海鮮,以火腿等醃製食物為主食;但荷蘭靠海,就習慣吃海鮮。再者,歐洲人並不排斥內臟類,但北美洲人則很難接受鵝肝醬以外的內臟食品。再說到咱們中國人宴客,習慣以整條魚上桌,不少老外一看到魚頭瞪大眼睛,簡直難以下嚥........

       

太多「眉角」關鍵在在說明---各族群飲食文化,都可能與另一族群習慣相互扞格不入。我們心態上,常太過沉溺於本土料理有多厲害、多棒、多了不起的氛圍中,聽到老外指稱臭豆腐、豬血糕,是「全世界最噁心的十大食物」之一,便覺得憤怒而不能接受!當然,文化差異造成偏見、不夠尊重,是西方人常見最要不得的「霸凌」觀點,惹人厭到極點;不過從另一種角度觀之,這不也證明多元族群的食藝文化,其觀念與習慣天差地遠嗎?

       

外國遊客來台旅遊,當然一方面要讓他們認識我們的文化、尊重我們的生活。在此原則之下,其實不妨也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先行打聽、略做調整,剔除彼此不適合或不適應部分,我們還是能招待得很好,讓對方深度體驗華夏族群、這份歷史悠久的豐富飲食風情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不過要注意的是,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夜市文化,近年來泰國、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,不斷急起直追,除了保留原汁原味,也開始站在外國觀光客立場量身打造,在硬體設施及口味調整上,都做了一番改良,各方都在意圖奪下「亞洲夜市文化」的最佳代言,不容忽視。

       

當然啦,我並不認為台灣夜市飲食文化,就一定非得全盤隨著外人起舞不可,但還是那句老話---在保存咱們「正港味」之餘,可不能陶醉自滿、墨守成規,除了持續研發精進,也真的有必要為外國朋友作個修正,才能將台灣美食有效推向國際。

       

我相信台灣人在「吃」這方面厲害得很,任何不同地方客人造訪,都有辦法變出他們想要的口味,就看政府及相關業者,願不願意認真看待這件事,並切實努力。可不能再讓外國遊客老是吃那幾味「有名的」---什麼小籠包、蚵仔煎、珍珠奶茶之類美食;這些菜式或飲品,話說美味歸美味,但總有厭膩的一天,我們必須不斷研發更多普遍能被接受的料理,才能一再吸引外國觀光客,每次來台都有新發現,處處皆是大樂趣。

       

只是多年觀察下來,不少人依舊抱持「台灣美食冠天下」的高傲態度,自我感覺良好,總認為光是把幾樣台灣美食抬出去,就足以打爆一堆外國料理無敵手,還需要變什麼變?這種心態讓人擔憂,也暴露出不少業者與民眾,對全球料理與食藝文化高度漠視,甚至是陌生無知、坐井觀天,都亟待修正。畢竟地球早已成「村」,光在食藝這一塊,各族群都在廣納百味、研發創新或改良,我們又怎能缺席,或者哪來本錢可以姿態高傲、原地踏步呢?真的,別傻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其錚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